Aug 032012
 

一篇旧文,在加拿大时写的。
**************
想起几个亲身经历的、关于内外有别的事儿。

很多年以前,一个学哥从美国回来,和几个认识的朋友一起上街,有人发起了糖。其中一个学妹正和美国外教谈恋爱,两个人走在后面,剥了糖纸随手就扔。老米指着我们对MM笑说:“你看他们像美国人一样去垃圾箱扔糖纸,我们两个倒像中国人了。”

还是很多年以前,带一个加籍香港人出差去工厂,路上他往车外扔东西。我说哎你干嘛往外扔啊破坏环境。他耸耸肩说,这里是大陆嘛,还在乡下;如果在香港就不会啦。

多年以前,出差坐火车,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旅游列车头等舱。几个气宇轩昂的小伙子,听口音是些ABC,一路上谈笑风生,旁若无人。整个车厢只能听到他们的American English chitchat和肆无忌惮的大笑。我请列车员去叫他们小声点儿。他们稍稍收敛了一下,过不多久又恢复原样。

几年前坐哥们的车出去吃饭,哥们往车窗外扔纸屑,我说他不该。他说这是在中国,不是在外国。我说咱在外国都要保护环境,到了自己的地儿不更应该保护了吗?哥们说,也对。

这些事儿杂杂拉拉,主人公中外ABCHK都有。我想个人的素质、理念固然重要,但社会的文明进步,主要要靠一个文明的制度来建立和保证。普罗大众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,中外莫不如此。

讲到文明,又想起两件关于中国人大声说话的事儿。

N年前,又做了穷学生,到处搜罗家具。学校有个拍卖场,定期拍卖学校淘汰的设备家具。这日我们几个老中新生,在热心老同志的带领下进了拍卖场,捡到些大便宜,比如一块钱的大书桌,两块钱的电脑椅,等等。这么令人兴奋的deals,加上头次尝试叫价的新鲜劲,让我们彼此热烈地交流起来。这时拍卖师的助手竖起手指,大声对我们说“嘘——”。我很羞愧,赶紧闭嘴。不过还是有几个女孩,渐渐又绷不住了,聊天的声音越来越高。我看到那助理眼里投出的厌恶目光。。。。。。

前一阵子带孩子们到Wendy’s吃快餐。有一家中国人,小孩绕着桌子又跑又闹,大人讨论问题又吵又笑,大人和小孩之间还有呼有叫,那叫一个热闹!他们走了以后,我跟孩子们说,这家人太吵了。小子们本来也经常绷不住地要大声大气,这时很自觉地降低了音量,由衷地说是太吵了。

其实我觉得一群中国人聚在一起,由着嗓门儿说话挺好,又自然、又亲切、又热闹。问题是得看在什么地儿说。自己聚会没问题,公园里吵不到别人的地儿也没问题。在封闭空间、会干扰别人的地方,就得注意。入乡要随俗不是。其实在国内,干扰到别人,也是要遭白眼的。

说到这儿又想起一个在酒吧里发生的事。几年前在上 海,公司里一班同事和英国客户一起去希尔顿的酒吧围了两桌。同事都是年轻人,疯得挺开心,常有阵阵大笑爆发出来,很有热闹酒吧的气氛。旁边一桌老外有意见 了,说我们的不是。我们虚与委蛇地稍稍给他们一个面子,很快就不再管他们了。酒吧不就是找乐子的地方嘛。客户是利物浦人,也是很彪悍的,不屑地说那帮老外 到了中国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。是啊,有太多的中国人buy他们。我想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我们觉得有一套礼仪很好,但我们自己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来,对别人的 则一知半解,所以什么都buy。了解得越多,界限摸索得越清楚,才越能自信从容。

 Leave a Reply

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